人人可以的創業思路:紅海中的藍色航路


過去在學校時,讀的是企管,便一直有一個疑問,課程中所提到的個案,到底是如何開始的呢?

個案不外乎是Google、Apple、Uniqulo、台積電等企業,但對一個二十歲左右的小伙子,如果我要創業,他們會是好的榜樣嗎?那些機運與時空條件,會在我們身上發生嗎?

困擾許久的煩惱,終於有一天在一本書內得到解答:

「找一個存在百年以上的市場」

書內作者創辦的不是什麼高速成長的科技感十足新創公司,而是你一輩子可能也不會遇上的B2B倉儲管理物流業。

聽起來超無聊對吧?想像一下要創業題目是開一家大榮貨運,是不是有點那麼沒勁呢?

但,物流需求就在那,百年不變。

也許我們早落入了一些迷思,創業,好似就要有那種驚天動地的點子,一推出便改變市場規則,然後成為十億獨角獸眾人推捧最後二十五歲退休享福?

修旦幾勒,創業,只是好好做生意。

早在人類懂得進行交易以來,「生意」概念便已開始成形。經由適當的分工,有能力者開始進行專業化、規模化,將「小生意」規模為「公司」、「企業」、甚至「集團」,以提供解決方案、進而賺取利潤。

因此,只要是開展「生意」,便是一種「創業」,可以是一家理髮店、雞蛋糕、或是外送服務。

對於我們一般人來說,也許沒有上述那些企業的點子或技術與規模,但卻可以找一個已存在百年以上且生機蓬勃的市場,然後,開始創業計劃。

「找到了,然後改良它。」

你也許會說,那種百年市場,一定有很多人在裡面了,那不就是極度競爭,紅海市場嗎?

來讀一段定義:

紅海市場:各競爭者殘酷競爭,讓紅海變得越發鮮血淋漓,利潤偏低。 與之相對的是;藍海代表著亟待開發的市場空間,代表著創造新需求,代表著高利潤增長的機會。 儘管有些藍海是在已有產業邊界以外創建的,大多數藍海則是通過在紅海內部擴展而開拓出來的。

簡而言之,紅海是「競爭極端激烈的市場」、但藍海也不是一個沒有競爭的領域,而是一個通過差異化手段得到的嶄新的市場領域。

「人人都懂的雞蛋糕」

舉例來說,過去,雞蛋糕就是雞蛋糕,舊舊的攤位,固定的模具,自製的麵糊,隔壁街另一攤和這家賣得一樣,價錢也20元一份有四個,每一家都做得有點辛苦。

這時,你發現了,也許,我們在裡面放點料,把紅豆餅那招學起來如何?開始研究在雞蛋糕內放入紅豆餡、珍珠、巧克力、甚至鹹的打拋豬(相信我還真的有),試吃後覺得還不錯,但因為有餡料,可能得賣高價一點,50元一份可以任選三種口味。

漸漸的,你發現許多人來買,因為新奇、口味搭配也不錯,慢慢地客群穩定,也推出了更多的口味,甚至有人開始詢問起能不能加盟…?

雞蛋糕大亨也不錯,對吧?

找一個百年市場,身為一般人,我們也能找到藍色的偉大航路。

我想開店,賣觀光客好賺嗎?三大風險必須考慮



近幾年,筆者一圓夢想,在家鄉開了一家冰店,過程中體會了各種經營大小心得,未來持續透過文章分享一些觀察與體悟,首先聊最常被問的問題:

「觀光好生意好像很好做?」

被問過千千萬萬遍的問題,雖然講上面這句話的人通常只是閒聊,但總有一種被冒犯的感覺,好像觀光客的生意就很容易到手,其實並不是的。

談到經營,最先必須回歸「定位」的討論,賣給誰,是最核心的論述,接著才是怎麼賣,賣多少錢。

若想以觀光客為主客群,便須將空間、場域、行銷、品牌,成為某一個觀光「地區」必須購買或體驗的產品,若以上條件皆具備,那觀光客,便可作為主要客群來延伸其他策略。但過於刻意的商品,反而會造成排斥,這裡先不延伸討論。

伴手禮,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各大品牌都推伴手禮,就是因為若能與「地區」有很強的結合,直接打造觀光客消費動機。蝦餅、太陽餅、鳳梨酥,有著與地方有著強連結,因此容易被觀光客購買。

另外台南有許多精心設計的民宿,結合府城「古舊感」,使觀光客產生「既然到了台南,那就要住一住老屋,才有來府城的感覺」,旅宿業與地區的結合,在民宿產業裡有著顯著的效果。

觀光客群雖明確,看似容易觸及,但也存在著三大風險:

一、鎖定觀光客而開發出的產品,難以令在地人買單

臺南人很少買蝦餅吃,其實吃起來也不差,但就是平常不買。對觀光客來說,帶「伴手禮」的象徵意義,大於實質功能意義,帶一包安平蝦餅,消消辦公室同事代班的火氣,也是滿好,但對於在地人來說,並非日常所需的食品,購買慾望是相當低的,反而限縮客群。

想想,你上一次吃鳳梨酥是什麼時候呢?

二、生意落差大,平日虧假日賺

正因以觀光客需求打造品牌,若觀光客少的日子,生意自然不樂觀,若沒有其他策略配合,容易形成三天捕魚兩天曬網的窘境。

三、熟客不易培養,回購率低

觀光客到店也許一年不到一次,甚至下次來到同一地區不一定再訪,回購率低的情況下,便難以形成熟客池。也因為觀光客只購買一次,無法運用工具開展顧客生命週期,無法進行再行銷,便喪失許多潛在營收與利潤。

因此,當聊對方提到

「觀光客生意好像很好做?」

其實忽略了觀光客群的固有風險,也是許多未實際體會經營的人,在評估時容易忽視的課題。

筆者的店在過去正好落在觀光地區,但其實有用一些方式將以上風險影響降至最低,若迴響不錯,我們下回可以再聊。

【科技洞察】那些事,大數據與資料科學家

big data

前幾天,有機會聆聽玉山銀行經理分享「資料科學家」的演講題目。資料科學家與大數據,是最近科技文章與經常提到的詞彙,但是實體的應用與目前的進程,一般人依舊沒有機會釐清,但進入大數據的世界前,對於不同身份的玩家,有一些不同的心態需要建立:

To 企業,玩Big Data,你玩真的嗎?

玉山銀行經理分享中,可以看得出玉山銀行是玩真的,用什麼方式下方再敘述。但如果一間企業,認為做Big Data分析,只是找學過統計的MBA來組成專案小組,然後就可宣揚企業善用Big Data進行決策,那只是紙上談兵,因為最後還是沒有發揮Big Data的真義。

對企業來說,Data的運用與資料科學家的運用,關鍵在於是否建立的「模組」可以「預測」所謂的「商業行為」。讓企業決策更快,更有效,減少資源與時間的耗費。而建立模組的時間成本、人力成本、審查成本,高得驚人,在沒有堅定的信念下,容易被初期的困難所箝制,進而放棄,因此,在投入Big Data之前,了解進入後的規劃與應用層面,做足功課,否則到頭來一場空。

Big Data不是什麼時尚的詞彙,它需要腳踏實地融入企業文化。

To 職場的你,統計,可是無所不在

演講開頭,經理提供一段影片,介紹「統計無所不在」的概念。我們生活中大部份的事件,都是統計學計算後執行的結果,包含交通系統、行政系統、庫存系統、氣象觀測等等。但在校園,我們確實忽略了對統計觀念的重視與練習。

對職場人士或大學新鮮人,這是一塊藍海,只要懂得使用工具,例如SAS或其他工具。熟稔之後,進入企業勢必受到重用,因為統計學的運用,在企業決策與經營上有著相當重要的地位,但必須慎選企業,因為並非每間企業都了解數據的重要性與如何運用。

To 新創團隊,資料的敏感度,融入企業文化

創業家與Big Data有什麼關係?這裡要談的不是如何用Big Data讓Business Model更Valuable,畢竟創業初期,連Model雛形都還在摸索中,所以,重視「資料敏感度」進而將資料轉化為創業過程中的參考指標,這種文化與習慣,在創業初期就應該具備,數據說的話,比人更準確且有說服力。

養成數據監控的習慣,存貨週轉率、應收帳款收轉率、平均顧客停留時間等等,依照不同行業別有不同關鍵指標,找到關鍵指標,建立屬於自己團隊的分析與預測模型。

金融業如何運作Big Data

「顧客行為的預測」,一語概括金融業如何應用資料。如何預測這個客戶是否將來違約?或是貸款給這個人,他償還貸款的機率有多高?在作出是否貸款給該客戶的決策。而這樣的Model,必須要有完善的「模組」以及「資料庫」。

假設需要推出一款新的金融商品,銀行在擁有資料科學家的運作下,一個月不到就可以從資料庫中設計適用的模組,進行該商品的預測,進而決定應該對哪些客戶進行推廣,無形地省下非常多推銷成本,透過模組,可以清楚知道哪些客戶,最有可能需要新推出的金融服務。

如何培養資料科學家

由玉山銀行的例子,資料科學家並非只是每日專研資料、研究數學模型,而是必須處在業務端與資料端,俱有整合雙重能力的人。因為資料科學家所設計的模組,必須可以被業務端所運用,也就是了解客戶的需求與形態。

因此,玉山銀行在培養資料科學家,至少需耗費六年以上,才能培養一位獨當一面,俱有利用資料處理企業問題的資料科學家。

Big Data與ROI

Big Data既然在企業內的運用是提升企業獲利能力,那勢必在財務表現上是可預期的,但美國一篇文章(Big Data ROI still hard to measure)指出,高達85%的企業主管認為Big Data是「重要的且可以協助做出正確商業決策」,但只有23%主管認為這些Big Data小組是「成功且有幫助」,52%主管認為「也許有幫助」。問題在哪裡?問題在於因為建立模組與資料庫的成本太高,導致這些專案的價值根本無法反映在ROI上,因此企業投入的成本,隨著時間經過,邊際效益遞減,最後Big Data將又被淡忘。

但,了解其中機會的創業家與企業,甚至個人,絕對有機會在這波風潮中,打下一片江山。如同美國視訊串流Netflix,利用大數據分析製作出相當成功的影集「紙牌屋」。

科技熱潮天天有,但是否可以駕馭在潮流中佔有一席之地,定奪在一念之間。

圖片來源:Marius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