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可以的創業思路:紅海中的藍色航路


過去在學校時,讀的是企管,便一直有一個疑問,課程中所提到的個案,到底是如何開始的呢?

個案不外乎是Google、Apple、Uniqulo、台積電等企業,但對一個二十歲左右的小伙子,如果我要創業,他們會是好的榜樣嗎?那些機運與時空條件,會在我們身上發生嗎?

困擾許久的煩惱,終於有一天在一本書內得到解答:

「找一個存在百年以上的市場」

書內作者創辦的不是什麼高速成長的科技感十足新創公司,而是你一輩子可能也不會遇上的B2B倉儲管理物流業。

聽起來超無聊對吧?想像一下要創業題目是開一家大榮貨運,是不是有點那麼沒勁呢?

但,物流需求就在那,百年不變。

也許我們早落入了一些迷思,創業,好似就要有那種驚天動地的點子,一推出便改變市場規則,然後成為十億獨角獸眾人推捧最後二十五歲退休享福?

修旦幾勒,創業,只是好好做生意。

早在人類懂得進行交易以來,「生意」概念便已開始成形。經由適當的分工,有能力者開始進行專業化、規模化,將「小生意」規模為「公司」、「企業」、甚至「集團」,以提供解決方案、進而賺取利潤。

因此,只要是開展「生意」,便是一種「創業」,可以是一家理髮店、雞蛋糕、或是外送服務。

對於我們一般人來說,也許沒有上述那些企業的點子或技術與規模,但卻可以找一個已存在百年以上且生機蓬勃的市場,然後,開始創業計劃。

「找到了,然後改良它。」

你也許會說,那種百年市場,一定有很多人在裡面了,那不就是極度競爭,紅海市場嗎?

來讀一段定義:

紅海市場:各競爭者殘酷競爭,讓紅海變得越發鮮血淋漓,利潤偏低。 與之相對的是;藍海代表著亟待開發的市場空間,代表著創造新需求,代表著高利潤增長的機會。 儘管有些藍海是在已有產業邊界以外創建的,大多數藍海則是通過在紅海內部擴展而開拓出來的。

簡而言之,紅海是「競爭極端激烈的市場」、但藍海也不是一個沒有競爭的領域,而是一個通過差異化手段得到的嶄新的市場領域。

「人人都懂的雞蛋糕」

舉例來說,過去,雞蛋糕就是雞蛋糕,舊舊的攤位,固定的模具,自製的麵糊,隔壁街另一攤和這家賣得一樣,價錢也20元一份有四個,每一家都做得有點辛苦。

這時,你發現了,也許,我們在裡面放點料,把紅豆餅那招學起來如何?開始研究在雞蛋糕內放入紅豆餡、珍珠、巧克力、甚至鹹的打拋豬(相信我還真的有),試吃後覺得還不錯,但因為有餡料,可能得賣高價一點,50元一份可以任選三種口味。

漸漸的,你發現許多人來買,因為新奇、口味搭配也不錯,慢慢地客群穩定,也推出了更多的口味,甚至有人開始詢問起能不能加盟…?

雞蛋糕大亨也不錯,對吧?

找一個百年市場,身為一般人,我們也能找到藍色的偉大航路。

我想開店,賣觀光客好賺嗎?三大風險必須考慮



近幾年,筆者一圓夢想,在家鄉開了一家冰店,過程中體會了各種經營大小心得,未來持續透過文章分享一些觀察與體悟,首先聊最常被問的問題:

「觀光好生意好像很好做?」

被問過千千萬萬遍的問題,雖然講上面這句話的人通常只是閒聊,但總有一種被冒犯的感覺,好像觀光客的生意就很容易到手,其實並不是的。

談到經營,最先必須回歸「定位」的討論,賣給誰,是最核心的論述,接著才是怎麼賣,賣多少錢。

若想以觀光客為主客群,便須將空間、場域、行銷、品牌,成為某一個觀光「地區」必須購買或體驗的產品,若以上條件皆具備,那觀光客,便可作為主要客群來延伸其他策略。但過於刻意的商品,反而會造成排斥,這裡先不延伸討論。

伴手禮,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各大品牌都推伴手禮,就是因為若能與「地區」有很強的結合,直接打造觀光客消費動機。蝦餅、太陽餅、鳳梨酥,有著與地方有著強連結,因此容易被觀光客購買。

另外台南有許多精心設計的民宿,結合府城「古舊感」,使觀光客產生「既然到了台南,那就要住一住老屋,才有來府城的感覺」,旅宿業與地區的結合,在民宿產業裡有著顯著的效果。

觀光客群雖明確,看似容易觸及,但也存在著三大風險:

一、鎖定觀光客而開發出的產品,難以令在地人買單

臺南人很少買蝦餅吃,其實吃起來也不差,但就是平常不買。對觀光客來說,帶「伴手禮」的象徵意義,大於實質功能意義,帶一包安平蝦餅,消消辦公室同事代班的火氣,也是滿好,但對於在地人來說,並非日常所需的食品,購買慾望是相當低的,反而限縮客群。

想想,你上一次吃鳳梨酥是什麼時候呢?

二、生意落差大,平日虧假日賺

正因以觀光客需求打造品牌,若觀光客少的日子,生意自然不樂觀,若沒有其他策略配合,容易形成三天捕魚兩天曬網的窘境。

三、熟客不易培養,回購率低

觀光客到店也許一年不到一次,甚至下次來到同一地區不一定再訪,回購率低的情況下,便難以形成熟客池。也因為觀光客只購買一次,無法運用工具開展顧客生命週期,無法進行再行銷,便喪失許多潛在營收與利潤。

因此,當聊對方提到

「觀光客生意好像很好做?」

其實忽略了觀光客群的固有風險,也是許多未實際體會經營的人,在評估時容易忽視的課題。

筆者的店在過去正好落在觀光地區,但其實有用一些方式將以上風險影響降至最低,若迴響不錯,我們下回可以再聊。

【觀點】五個「也許」可以為你選出適合工作的心法

即將進入六月,企業徵才的腳步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中,而對新踏入職場的年輕人或是想轉換跑道的社會人士,正值關鍵衝刺期,基於身邊朋友最近找工作的經驗,分享一些筆者認為找到適合自己工作的原則和方法。

一、文化塑造我們,我們也塑造文化

每個人都有親身地感受,我們成長的環境與背景,強烈地影響我們是一個怎麼樣的人,正直的、慷慨的、懶惰的、小氣的等等,而在求職這條路上,在什麼樣的環境與什麼樣的人一起做事,也正決定了日後職涯發展或事業發展的輪廓。

而一個企業的文化中,大到包含視野、藍圖、價值觀,小到差旅費的制定、加班的規則,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企業如何對待員工、以及呈現給客戶與社會的觀感。

一間企業日常運作與做事情的角度,便慢慢行塑著我們職涯的輪廓,也漸漸影響著我們在職涯上的價值觀與未來的事業基礎。

深入了解企業的文化與價值觀,判斷是否與自己互相契合,是最重要不過的事。

二、賞識人才,還是濫用人力?

追求一份適合你的工作,除了基本的工作權益與經濟效益,這份工作上是否能不斷地挑戰自己,培養成一位更專業、視野更寬廣的人才,也是挑選工作時需要了解的重點,而這間企業是否把你的成長也當作他們的核心工作之一,絕大部分取決于第一點的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中若不包含員工個人能力、視野的長期發展,在他們眼中,你只是一個隨時可以替換掉的「人力」,而挑選你來做這份工作,只是剛好而已,甚至,換掉你,也只是剛好而已。

反觀,若企業主需要的是「人才」,它便願意花時間了解你的專長、了解擅長的領域,並指派或讓你挑選能將你的才能發揮最大效益的工作,你在這個崗位上所帶來的價值,便永遠不能被其他員工取代,適才適性的職涯,也讓你在工作上信心逐年增強,對企業忠誠度逐年提升,也讓企業在職場的選擇中,有著良好的聲譽與形象。

三、用面試桌對面的思維準備自己

想像一下,如果你是面試桌對面的面試官,你希望面試者具備什麼樣的應答能力,簡單列舉:

你對這個產業是不是有基本了解,包含歷史、龍頭企業、產業鏈等等

你是不是了解我們企業在做什麼產品?了解到什麼程度,有使用過嗎?多久使用一次?

你對企業的過去、未來有什麼看法?

為什麼因為你的加入,我們可以變得更好?

通常作為一個求職者,我們習慣用自己的角度出發,從福利、從待遇、從職務的角度來看待這一份工作,但若轉換角度到面試桌對面,從企業的角度思考,便會發現一些不曾發現的盲點,而這些盲點,在面試時,便是你的亮點。

四、人格特質勝於學歷背景

千萬記得,過去參與各種團隊競賽、社團活動所獲得的頭銜與負責的職位,必須內化進個人特質。如果你曾帶領一組團隊完成一場校園演場會,最重要的不是請到什麼藝人,拉到幾百萬的贊助金,而是在帶領團隊的過程中,你如何凝聚團隊、分配任務、溝通協調,甚至面對巨大的困難,你如何做出取捨判斷,順利地完成一場校園演場會,而在這個演場會後,你的人格特質、價值觀,有什麼樣的改變。

學生時代的每場活動,每段經歷,不該是履歷表上亮麗的頭銜,而是構築個人特質與專業能力的積木。

五、紮穩腳步,虛心學習

Every Knight was a Squire. 在中古時代,所有武藝高強騎士在14歲時,必須歷練過擔任侍從的時期,而擔任侍從,便是打理騎士日常生活,也就是所謂的雜事,但如果沒有擔任侍從的經驗,便無法近身觀察成為一個騎士的榮譽感、忠誠、以及那繁瑣的中古世紀禮節。

不管過去有多麼輝煌燦爛,進入一個新的環境,想像自己是一張白紙,重新學習,熟悉產品、文化、人際關係、各項規定,千萬別忘記紮穩腳步,虛心學習,為成為一個優秀的騎士,做最充分的準備。

最後,如果想破了頭,都無法抉擇哪一樣企業工作最適合你,就找一個每天早晨醒來,會充滿幹勁的那個吧!

photo by: http://studentzoektwereld.be

【好旅行,好生活】尋找旅行的關鍵字?也許這八件事可以列入清單

我們嚮往一段旅行,為忙碌的生活充電,或為了了解自己,又或許是漫無目的的漂泊,只為了尋找心中的靜謐之地。

但過去曾經參加無數旅行團的我們,突然之間需要自己安排一段旅行,還想要達到心裡想像的效果,確實不是那麼容易。

筆者一自身經驗整理以下八點,讓旅行不再充斥著景點與購物,而是增加生命的厚度。

1. 一個定點,一段時間

一個城市,在不同的時刻,總是有著不同的面貌,清晨與夜晚,晴天和雨天,夏天與冬天,總是帶給旅人不同的心境與感受。而隨著時候的不同,城市中的居民,也有著截然不同的情緒與行為。

待在一座城市或一個國家,短則一週,長則數個月,體會城市中不同時間點的面貌,我們便可以發現平常難以發現的驚喜。

SONY DSC

2. 練就一身與當地人攀談的絕招

「旅行中,人是最好的風景。」

想要認識一座城市,最好的方式就是聽聽當地人怎麼說,他們描述城市的方式、感受的方式,都與我們這樣遠道而來的旅者,有截然不同的角度,說不定,在當地人的推薦下,還可以找到別人不曾到過的地點,為旅行增添更多驚喜。

但,找人聊天,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筆者簡單提供幾個例子,讓大家快速上手:

a.從周遍建築物聊起

初來乍到,總是需要熟悉環境,這時候來到一座建築物前,卻摸不透建築物的功能,或是建築物的某一角相當有特色,是非常好起頭的聊天話題,幸運的話,說不定還可以得到更多週邊地點的故事呢!

b.你喜歡這座城市嗎?為什麼呢?

當地人一定比我們在這裡生活得更久,而他們對這座城市的喜好,絕對願意與你分享。就像人家問起你喜歡台灣的什麼,我們總是滔滔不絕地,對吧?

c.與我們截然不同的地方

在外旅行,總是會發現當地人與我們截然不同的行為,例如對待小孩子的方式,筆者在荷蘭時,因為和一位年輕爸爸聊起育兒經的中西差異,便被邀請進家裡喝咖啡作客。

從差異中找話題,絕對會非常有話聊。

IMG_4455_Fotor

3. 盡情地迷路

「迷路,才知道為什麼停下。」

我自己特別喜歡迷路,為什麼呢?不僅僅是因為在城市中迷路,可以發現平常看不到的風景,更重要的,是知道自己為了什麼而「停下腳步」。

其實,每個旅行者有著不同的個性,網路上與書上的景點或方式,不一定都適合每個人,而在城市中迷路,漸漸地發現自己喜歡什麼景色、什麼樣的色彩,或是什麼樣的標誌,更能夠細細品味一座城市,找到屬於自己城市中的美景。

SONY DSC

4. 善用當地交通工具

「想了解一座城市?先搭上地鐵吧!」

在歐洲,幾乎每個城市都有著地鐵或輕軌系統,而這對獨自旅行的旅人來說,是最好融入當地生活的工具,地鐵裡,可以看到上班族、家庭、年輕男女,形形色色的人都聚集在一節車廂中,仔細觀察他們與我們的不同,是一樣很多低頭族呢?還拿起書閱讀的人多呢?是什麼原因讓他們與我們在車廂中的行為不同?

在交通工具上,一定可以發現有趣的事。

如果時間允許,不設目的地地隨性地搭上地鐵,再隨性地在某一站下車,用盡情迷路的心情探索一座城市,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SONY DSC

5. 走進學校、走進市集

我很喜歡走到人家開放的校園裡,尤其是大學內,原因是有些大學都是當地最古老的建築物之一,漫步在其中,感受學術與文化對這座城市的洗禮,大學內也是年輕人出沒的區域,相對起其他年齡層,更是願意與旅行者談天,問問他:「你喜歡這座城市嗎?為什麼呢?」

市集,是反映當地人生活寫照的聖地。我喜歡挑不在旅遊手冊上的市集,或是週末突然出現在河岸邊的雜貨市集,在市集上市吃當地新鮮蔬菜,或是嚐嚐巨型變形卡車中的烤雞,肯定為旅行增添截然不同的味道。

SONY DSC

6. 住在青年旅館,比住豪華飯店更有趣

「當你走在旅行的路上,你是個旅人;而最容易與旅人成為朋友的,也是旅人。」

有些人對青年旅館會有個迷思,青年旅館?那不就要是青年才能住?我都三十幾歲工作這麼久了,住青年旅館會不會有點難為情?

其實一點都不會,去住青年旅館時,櫃檯根本不管你是真青年還是假青年,只要你想住,七十歲還是可以住青年旅館。

我就遇過至少四十歲的老頑童和一群20歲年輕人一起睡一間房,一樣可以聊得很起勁,喔,其實我和他吵了一架。

那為什麼要住青年旅館?因為可以和世界各地的人交換意見,不一定一定要成為很好的朋友,但至少可以聊聊彼此的旅程或是國家。2014世足賽進行時,在布拉格青旅遇見一位來自巴西的朋友,聊聊他對巴西政府處理世足的態度以及看法,也讓我了解了是世足背後主辦國人民的想法。

更棒的是,青年旅館內不定期會free tour或有趣的活動,在西班牙賽維亞,入住的青旅就和一間酒吧合作,讓入住的旅客只用一杯飲料的價錢,就可以欣賞道地的佛朗明戈舞(一般價格可是相當地高)。

舒適豪華的飯店俯拾即是,但近距離與其他旅人的互動,再多千金也難買。

7. 重複去一間店,和老闆變成朋友

在羅馬時,某間披薩店的套餐實在太划算了,老闆又是加拿大移民,在羅馬定居幾十年,英文也通,慢慢變成每天一定要路過的店,即使不吃披薩,老闆也會報一下當天有什麼好玩的,讓旅程增添了不少驚喜。

城市中總會有一兩間店和我們氣味相投,讓我們一去再去,流連忘返。它可能是獨具風格的雜貨店,或是美味的甜點店,也可能是一間十足在地的小吃攤。

而為什麼要重複去呢?不只是可以創造自己與這間店的回憶,如果運氣好,說不定和老闆成為朋友,也因此得到了一些私房景點,以及當地人對自己城市的道地觀點!

IMG_5564_Fotor

8. 給自己一個非完成不可的任務

每個人旅行的動機與目的都不太相同,也許是為了繁忙的生活充電,以可能是尋找某些生命中重要的時刻,但最可惜的,便是旅程中忘了做一些讓自己深深記住這段旅程的事。

在威尼斯時,一個來自墨西哥的旅伴,他給自己的小任務是在每個城市都要找到那個城市的貼紙,作為紀念,而尋找貼紙的過程,也成為旅程中有趣的任務。

而筆者自己因為太喜歡冰淇淋店,與朋友們發起了The Ice Cream Map冰淇淋地圖計劃,希望網羅歐洲具有特色的冰淇淋店家,把故事寫在部落格,分享給前往歐洲旅行的朋友。

這個任務可以有點規模,以可以很簡單,但最重要的,是享受在每個城市完成任務時的那份成就感。

SONY DSC

旅行的意義,因人而異,因地制宜。希望以上八點,可以讓每一個出外的旅人們,在世界這本大詞典中,找到屬於自己,最有意義的關鍵字。

如果你也有其他有趣的方法,也歡迎留言分享。

【觀點】十一歲美國女孩的創業故事,我更希望下一個故事在台灣

young-kid-in-cape

提到發人深省的創業故事,我們可能聯想到賈伯斯、貝佐斯、王永慶、郭台銘、李嘉誠以及其他無敵成功,同時遙不可及的企業家;或是那些年紀輕輕就把公司賣了,二十五歲享受人生退休的奇耙創業家,但,今天這個都不是。

這只是一個女孩與家人的故事,一個單純的故事,讓我想到一些話,一些概念,一些大家可以一起想的問題,希望分享給看這篇文章的所有人。

我們都希望台灣可以成為創意基地、創意輸出國,東亞創業引擎,不管你想怎麼描述那個未來都好,我們用各自不同的方式希望它更好,而筆者只希望藉由寫下Lily的故事,而這個故事讓我們做些改變,讓下一個Lily,可以成長在我們的土地上。

Kangaroo cup2

為了「別人」,解決真正的問題

他叫 Lily Born,一個十一歲的美國女孩,幾年前,她爺爺因年紀大,出現帕金森氏症的症狀,總是在飯桌上手抖個不停,握不住杯子,於是Lily就嘗試做了一個三隻腳的杯子給爺爺用,而他看起來就像每個台灣學生做的作品,沒什麼新奇,在台灣小學我們也經常做,可能還做得更勤快,但不一樣的是,是在這之後發生的事。

Kangaroo2

這個杯子讓爺爺不會因為顫抖,而放不好杯子了!因為它有三隻腳,不會倒!太好了,爺爺有個不會倒的杯子!於是,他老爸問Lily說:

「你願意生產更多這個杯子嗎?」

Lily說:YES!

於是Kangaroo Cup就誕生了,他們在2013年第一次嘗試在Indiegogo上進行第一次的群眾募資,募到台幣約三十五萬來進行生產。

indiegogo

寫到這裡,讀者可能會想,不就是個杯子和群眾募資嘛!哪有什麼新意,只是他年紀小了點,這樣也來寫文章?

對,就是因為他年紀小了點。

成年人重視,而不是忽視

在台灣,我們可能在當下的時間點,覺得Lily好棒!送爺爺一個好棒的禮物,那趕緊洗洗睡,明天還要去上才藝班呢!

可是他老爸不是,也許是基於好玩,也許是真的有心培養Lily,他問了那麼一句:你想生產這個杯子嗎?

就是這句話,凸顯了兩種不同思維社會下的結果。

成年人用經驗、人脈、引導,來成就下一代,來引導下一代那看似薄弱卻充滿潛力的點子,給下一代機會嘗試,去玩,去實作,去挑戰,去失敗,也許我們可以發現一個俱有潛力的社會需求,也許可以培養一個專門為帕金森氏患者解決的問題的企業?也許可以培養無數個小小創業家,而這些小小創業家二十年後成為超級創業家,再培養遍地開花的小小創業家?

這些都不會發生,如果老爸沒有問那個「問題」。

二次嘗試,不斷改進

於是,經過第一次群眾募資,Lily成功寄出了那些三腳杯子,也許也賺了一點點零用錢,但更重要的事,它解決了一個問題,而且發現很多人願意花錢來買他的解決方案:一個不會倒的杯子!

但她發現,第一次製作的杯子是用陶瓷,一些使用者還是打破杯子了!於是根據這些使用者的建議,做了調整,推出了第二次的群眾募資,而這次,是個塑膠材質的杯子!而且看起來更富設計感了。原來,有了第一次的餘額,這次他找了設計師與行銷人員來幫助他,設計精美的文宣,適當的行銷手法,完成第二次的群眾募資。

這不是一個企業形成的歷程嗎?比起那些黑心灌水牛肉商、加了香精的麵包店,用雞湯塊還大排長龍的火鍋,哪一種我們該學習,才是對社會有正面影響的創業與賺錢方式?

Brilliant 11-Year-Old Designs An Unbreakable, Spill-Proof Cup For Her Ailing Grandpa Business Insider

Kangaroo cup

並非為了財富而做

並非為了財富,一個十一歲女孩追求的是財富嗎?顯然不是,那Lily為什麼繼續做她的第二次群眾募資的專案?

因為成就感。

如果仔細去看indiegogoKickstarter上的兩個專案影片,你可以發現,Lily這次顯得更有自信了!甚至開玩笑說沒達到目標要Fire他老爸!為什麼?因為她知道這件事是可行的,來自四面八方的肯定!杯子越來越好看,越來越多人要買,她喜歡這個成就感!

“Just because you are a kid, doesn’t mean you can not do big and great thing".

「身為一個小孩,不代表你不能完成很龐大或很棒的事情。」

Lily在影片中說道。

我們都希望我們小孩臉上,可以閃耀著成就感的光芒,就像Lily一樣。

故事敘述就到這裡,如果你也想支持Kangaroo Cup,可以到Kickstarter上看詳細介紹。

Kangaroo cup3

解決問題與創造孩子的成就感

在工業時代的過去,解決問題的成本可能高到難以想像,要開模、要設廠、要投資、要人、要錢。

所以我們不敢解決問題,因為想了、問了,也做不到,太多枷鎖限制我們,習慣性地認為解決問題的成本很高,很困難,只有那些看起來很聰明,有博士學位,有說出來可能也不知道在哪裡的外國大學學位的人文憑的人,或是有著廣闊人脈的人,可以解決問題。

Lily,小學畢業證書都還沒拿到,解決了爺爺的問題。

是,成本很高,需要人脈,那是過去。現在,有太多太多的開放工具、通路、渠道、資源,讓門檻低到任何人都可以嘗試解決問題,就不詳加列舉,最後,希望留幾個問題讓朋友思考:

在台灣,哪個年紀,我們開始解決「自己的問題」,獲得成就感?

又在哪個年紀,我們開始解決「別人的問題」,獲得成就感?

最後,又在哪個年紀,我們才會意識,原來「每個人」都可以解決「大家的問題」。

重視下一代的想法,鼓勵他們,尊重他們,引導他們,成就他們,成年人唯二要做的,是創造讓無數個Lily可以成長的友善環境,以及問對最關鍵的問題。

延伸閱讀:年輕人,尋找人生導師

圖片來源:Kangaroo Cups: UnbreakableNo Spill Kangaroo Cup香港電台網站Entrepreneurs are Leading the Charge

【科技洞察】當中國中學生已經開始上美國大學課程,我們依然在神魔嗎?

1681011-poster-1280-one-child-per-laptop-638776118-sdc10397

看到大陸央視製作的< 慕課來了>,發現再不寫這篇文章,台灣在MOOC(大陸音譯為「慕課」)領域的發展和認知,即將落後,在此向葉丙成老師及其他MOOC推動單位致意,筆者還是希望具體寫出一些原因,讓更多人接觸MOOC,提高整體教育水平,為台灣下一個十年做準備。

閱讀更多:
「慕課」引發一場教育革命 BBC中文網
史記、希臘哲學 近百萬人修台大課 UDN新聞網

MOOC (大規模開放式課程)

MOOC的起源簡單來說源自於2002年後麻省理工學院推動(MIT OpenCourseWare),開始有了開放式課程,也就是由教師授課,將影像放到網站上,但到了2010年左右,互聯網與教育界有了更深刻的連結,可汗學院(Khan Academy)、Codecamedy、Coursera、edX、甚至iTunes U開始受到廣泛的注意,而這些線上教育課程,有別於開放式課程,是採取授課者「一對一」地對聽課者傳授知識。

而在互聯網基礎上顛覆教育的方式,也受到資本市場的青睞,如Treehouse、Coursera、Codecademy等等,資本的投入,讓線上學習呈指數般地成長,也讓大量使用者接觸到了MOOC,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

Untitled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孔子說:「了解知識的人,不如喜歡知識的人,而喜歡知識的人,又不如以學習為樂的人」。教育的最高境界在於啟發學習者的興趣,並驅動自我學習的良性循環。而在MOOC平台上,設計良好的機制、誘因與選擇,讓聽課者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課程、安排聽課的時間,讓學習從課堂的時間與空間中解放。

MOOC,改變一生的契機

我們生在互聯網時代,又巧遇MOOC的浪潮,以下這封信可以說明它的影響:


MOOCs的世界讓我整個非常驚奇,即便我不能拿到學位,我還是能真的學到些什麼。 
我現在為一些小公司擔任簿記工作,主要都是自主訓練學習。您的這門課對我幫助太大了,這些企業主還常常徵詢我關於財務和會計的建議。我同時還擔任這些小企業與會計師(CPA)之間的聯絡人,我和會計師之前的溝通落差也縮小了不少。

對我這種「連coursera signature track都付不起」的人,能夠接觸這樣改變一生的課程,對我幫助之大你們無法想像。 

再次從我內心發出最誠摯的感謝,感謝您投注的時間精力觸及到了像我這樣的人生。

閱讀全文:改變一生的一堂MOOC課 

Write-Me-An-Essay

MOOC的好處在哪裡?

一、它免費,幾乎所有的課程都是免費聽課,不需要花費一毛錢飛到某個國家,繳動輒好幾個零的學費,當然,有些證書可能需要一些費用,但與過去的成本相比,已經相當低了。

二、一對一授課,與開放性課程不一樣。前文有提到,在MOOC課堂上,老師是將影片錄好,針對遠距的學生授課,因此,所有的作業、提問,都是以遠距為情境下設置,克服了以往開放性課程,遠距學生感覺成為旁觀者的情況。

三、參與國際學習環境。只要願意,所有課程討論、問題回答,都是英文。練好英文,為國際舞台做準備,如果是高中生,用英文聽四年的MOOC,到國外工作或求學,英文口說和聽力絕對難不倒你。

四、了解最新趨勢。與國內課堂一套教材用十年的情況不同,MOOC課堂中的知識絕大部分與現在的科技或產業發展知識有相當緊密地連結,因此從課堂中獲得的資訊,幾乎是英美國家的第一手資訊與最新情勢發展。

若社會人士要學習MOOC

如果你是有心將學習曲線延伸到學校以外的時間,你需要彈性的學習方式,比起參加夜間課程,MOOC正是最好的方式。如果需要進階的程式設計等其他技能,可以參考Tealeaf AcademyGeneral Assembly

若你是教育體系中的學生

每晚上抽空一個小時,少玩點轉珠,少玩幾場魔獸,挑一門你喜歡的課,沈浸在其中,兩三個月,你將獲得更多的知識與成就感。

MOOC的挑戰

MOOC課程是一個挑戰自我管理與紀律的學習形式,如果真的沒有辦法自我約束,那找幾個好朋友、父母、兄弟姐妹,倚賴自我紀律,但是是可以解決的,找朋友、組讀書會、甚至與父母家人一起上課都是個好選擇,甚至可以增進親子互動,如果你是家裡有青少年的父母,筆者也建議提早讓小朋友接觸這樣的學習模式。

對於企業

筆者不才給個建議:呼籲企業界將MOOC學習經歷設為應聘參考指標,因為在MOOC上學習需要比普通人更多的毅力、學習能力、自我規劃與求知慾,而這樣的人,在職場上也相對推求進步,另外也可以在企業內部開設自我學習團體,提高員工學習能力。

目前,MOOC是對傳統教育的一種補充,是實踐教育公平性的一種方式,而當學習成為一種為了成就感,為了興趣而學的過程,回過頭來,我們便有更多的籌碼,推動現有教育體系的變革。

目的不同,方法就不同

當然,MOOC也並非適合所有人,對於著重于「學習」本質的MOOC來說,對於以下人士不適用:

一、「過度」依賴名校光環與頭銜掛帥者,卻忽略學習的本質與知識價值。在MOOC上學習,著重的是付出時間聽講、思考、實作,進而獲得學習的成果。

二、以學習為理由,獲得關係為目的者。MOOC並不是獲得人際關係目的的平台,但若是在MOOC上,因學習而獲得的人際關係,筆者認為可能是相當珍貴的。

心動不如馬上行動

點開CourseraedxUdacity,挑一門喜歡的課上吧!而非為了那紙文憑。

若需要不同種類的線上課程比較 可以參考這篇文章 <MOOC不止可汗學院、Coursera和edX:更多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介紹>

圖片來源:Ethiopian Kids Hacked Their Donated Tablets In Just Five Monthessaybasics.com

【觀點】美國投入資訊教育的同時,我們投資了什麼?

Growing-investments

教改、鼎王、洪案,全民心灰意冷之際,我們需要更多正面的力量。看到相當多為不平發聲,提供方向與反省的人物,除了給予這些勇士掌聲之外,更需要我們在社會的方方面面,投入更多的關心與努力,而美國,半年來在資訊教育上的投入,令遠在太平洋另一端的我們,無法忽視,必須關心。

美國總統歐巴馬於去年非營利組織Code.org發佈時,發佈了這麼一段演說:

歐巴馬總統呼籲:學習如何寫程式不僅對你來說很重要,也對國家很重要,如果我們希望美國走在科技前端,我們需要像你這樣的年輕人投入,Coding將改變我們做事情的方式。沒有人天生就是電腦科學家,透過一點努力,數學技巧和科學基礎,幾乎任何人都可以成為電腦科學家。(中文報導)

歐巴馬總統不僅僅為Code.org宣傳,更將資訊教育的重視程度,提高到總統的層級,而這樣迫切的程度也是源於事實上,美國的軟體工程師等相關職業,在2013年的調查中居於榜首,來到70,000多個職缺,且數量幾乎是第二名的會計或審計(37,000萬多)的兩倍。(中文可參考:2014 百大最佳職業,軟體工程師躍居冠軍) ,而英國,甚至將Coding教育提到國家等級,正式開始自己的Coding人才儲備之路(UK Government Backs Year Of Code Campaign, Boosts Funds To Teach Code In Schools)

在這樣高需求的情況下,美國政府與民間很一致地,認為從小開始培養對寫程式的「興趣」,是相當重要的。

不僅僅網路上學習寫程式的資源如雨後春筍般冒出(Codecademy),甚至把程式概念設計成玩具(Play-i),讓兒童小時候耳濡目染。美國人的目標是,把程式變成一種「人人都具備的能力」,而不是一種單純的「專業能力」。

會寫程式有什麼好處:

一、每個人都會寫程式,代表只要一台電腦(甚至一台平板),人人都可以創新,隨時創新,每個人都擁有自己創造的能力,而這樣的能力,可以延伸出相當多的商機與機會,進而創業,讓美國持續保有競爭力。

二、提供就業市場十年後的充沛人力,從2013年開始推廣的Coding教育,這些受啓蒙的小孩,未來在十年後將成為美國就業市場的基石,而美國將不會在電腦科學的人才上出現斷層。

歐巴馬明確的呼籲,民間機構與企業投入,還有更多新創企業投入在美國人民的Codind教育之上,筆者不敢斷言十年後美國是不是世界強國,但可以確定的是,美國將會是擁有世界上最多軟體工程師的國家,且人數大幅領先其他國家。

目前,已有將近3000萬人在Code.org上開始學習Code的第一步,僅僅在半年的時間內。

code.org1

寶島台灣

而在台灣,我們尚未有認知到世界的走向與趨勢,即使有少數先見者願意踏出實驗性的腳步(小綠綠寫程式Maker等等),但社會風氣尚未形成,仍需要更多的人透過行動、閱讀、分享,讓龐大遲緩的體制翻轉。

台灣教育不斷在目標不明的途徑上前進,殊不知手上的地圖早已不適用於今日的地形,路旁的樹會長,河流會轉向,沒有洞察前方趨勢的能力,改便路徑,只是爲改而改。

未來是一個創造的時代,Coding、3D Printer、線上學習,應該為台灣創造機會,更要創造自己的學習途徑,培養能力與發展是自己的工作,不是學校也不是補習班,每個人都是自己的教育部長。(擇己所愛不盲從 做自己的教育部長)

我們需要什麼

「一個開放的心胸,接受世界會不斷改變的事實。」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這個概念看起來容易,但現行的各項系統與體系,以及對失敗的恐懼,使各個階級與職業的人,自我保護,保持沈默,認為改變是少數人的事,但也因為這些The Greater Fool,有些事情才得以改變。

“The greater fool is someone with the perfect blend of self delusion and ego to think that he can succeed where others have failed. This whole country was made by greater fools." 

 – Sloan Sabbith to Will McAvoy in “The Newsroom"

 

 從現在開始,投資心態

一、改變教育與工作的概念

教育,為了讓成長的地方更好,不管現在的十二年國教或九年一貫,國家在人才上的投資,為的是未來國家更優秀的人才,父母負擔大學學費,為的是未來讓我們生長的地方更好,現行的機制確實有相當大空間需要改善,但不可將教育視為理所當然,不單單是獲得工作、賺取報酬。一旦有了心態的轉換,我們會開始思索如何讓服務的企業、機關、非營利組織,在社會上發揮更好的影響力。這段話不僅對同年紀的人說,也說給老闆們,薪水給多給少,數字多寡很主觀,重點是的帶領的員工,心委屈了嗎?有舞台嗎?

二、用長遠的心態看事情

10000個小時。每一個政策、每一項措施,每一個改變,每一個習慣,都需要長期的維持與關注,追求「速成」,是補習班等等的體制養成習慣,但不是注定,只是習慣,如同煙癮,難改,但有機會,隨時提醒斤斤計較數字的人,數字是工具,不是目的,累積的過程,無價。

大學時期,有一位「頭銜達人」,處處沾光,毫無貢獻,惹得社團與學系雞飛狗跳,如此汲汲營營,可以掙得一時美名,卻失去了長期的名聲與情誼。

三、練習接受不一樣

台灣在接受「不一樣」這件事上其實表現得可圈可點,但在文化包容與接受異己的溝通方式上,確實需要再多磨練,對事,不對人。對於真正有意義的論點,尊重與認同,對於需要調整的觀點,接受、肯定,再建議。

高中時,班上有位極富藝術天份的同學,原以為他會一生都保持著畫畫的喜好,上大學時,他選擇了羅斯福路的商管科系,我問:你不再畫畫了嗎?他說:我爸媽說,畫畫養不活自己。

一席話,他再也不畫了。

練習成為藝術家,練習「說」自己要成為藝術家,練習「接受」朋友、愛人、兒女要成為的獨一無二。

多元個體造就了社會的多樣性,而社會正是由各式各樣的人所組成,不論我們喜歡與否,每個人都有自己受到法律保護的權利與自由,在你眼裡的怪人,其實在他眼裡,你也很奇怪,停止無謂的排擠,台灣需要多一點正面的鼓勵與包容。

需要你

美國投資資訊教育的明確與團結,正需要台灣我們借鏡與思考,美國為了國家未來十年投資,台灣也在進步中,但還可以更好,我們需要你,也需要更多明確,有遠見,願意說真話的人帶領,要我們要留給下一代怎麼樣的環境、思維與文化,取決于投資了什麼樣的心態與涵養。

圖片來源:David Aaron TroyAdvice about finance Code.org

【科技洞察】下一個戰場:黃金360小時

圖2

如果說行動裝置時代的兄弟姐妹包含平板、智慧型手機,以及尚未出生的可攜帶式系列,現在則要加入一項我們都熟悉的:每天使用的汽車。

汽車與行動裝置的現況

對普遍的大眾來說,汽車是一種代步工具,將我們從住家,送往公司、學校,或是在假日時,出遠門的一向工具。回想我們目前行車的經驗,不管你用水果牌手機、星數牌,或是對岸的食糧機,我們最長把「行動裝置」與「汽車」連結後,做什麼?充電!拜託,你手上可是有一台運算能力雙核心以上的小型電腦,每個月可能還付超過1000大洋養它,付給通訊公司高昂的月租費,但在你開車時只能充電?拿起來滑一滑還會被開單罰錢,現在的情況對行車經驗一點都沒有加分,反而有潛在的罰單威脅。

總體來說,目前當開車族在開車(或是機車族在騎車)時,智慧型手機就像智障機一樣,因為你不能滑,所以它幾乎等於磚塊,為了安全起見,確實不該在行車過程中「滑」手機,那該怎麼辦呢?要怎麼善用手機內的Data以及App,提升行車體驗,讓智慧型手機提升更多的價值?

回到國小做點算數,算算一整年我們有多少時間在車上?假設小明

平常上班日,單趟從住家裡到公司,通勤30分鐘,回家30分鐘,一天有60分鐘,一小時。

假日時,星期六開車帶家人到郊區玩,單趟一小時,來回共兩小時。

星期日全家宅家裡。

一個月30日,22個上班日,4個星期六,22*1+4*2=30

一個月有30個小時的時間在車上。

一年呢?有360個小時。

對Apple或Google,這些在行動裝置時代領先的企業來說這360小時是什麼?

市場。

讓開車族熟悉于你的系統,甚至讓開車族「只能」用你的系統,回過頭來,他去購買搭載你系統的裝置的機會,將大大增加。

Apple的下一步

Apple即將在下週於瑞典,公佈與賓士、法拉第、富豪等搭載iOS系統的合作廠商車輛(新聞),網路上也已經有流出的操作畫面(Apple’s ‘iOS in the Car’ System Screenshots Show Up on Twitter),Apple推出iOS與汽車系統連結的功能,已經勢在必行,官方網站上也已經有示意圖,車廠直接搭載原生iOS系統的汽車系統,也即將問世,對Apple來說,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1. 消費者粘性。「軟體吃掉世界。」隨著更多人使用平板電腦、智慧型手機,更多的應用在這些載具上時,生活與軟體的接觸越來越頻繁,當你習慣用一個系統(軟體)時,切換到另一個系統將讓你生不如死,如Windows換到OS,或是OS換到Windows。把消費者用長時間暴露在你的系統中,你就比競爭對手有更多的時間讓客戶體驗你的服務。

2. 物聯網前奏。IOT的概念相信已經不陌生,但實際到底怎麼做?從智慧家電是一個好的開始嗎?智慧冰箱?先不用,平民如我,只要雞蛋別臭掉,我不需要一台雙核心冰箱。也許從每天的代步工具會是一個好的開始,使用者熟悉iOS系統的汽車,再回來熟悉iOS系統的電視,電視那就好賣多了。

3. 行車數據。對Apple來說,地圖一直是相對弱的一環,連筆者的手機也幾乎不曾使用過Apple內建地圖(聽說會開到河裡),但有了汽車端數據的累積,相信是可以貢獻到地圖端的完整度。

汽車製造商,好消息?或是…?

未來當我們挑選汽車款式的時候,是否會考慮到界面的操作性?筆者對銷售汽車的方式不了解,但身為一名潛在的消費者,一台搭載著與手機相容系統的車,確實會被放到試乘名單之中。所以,對汽車製造商來說好消息是,若願意正視「行動裝置與汽車相容性,影響消費者購買意願」,的問題,積極尋找適合的廠商,諸如Apple或Google,甚至Microsoft,相信可以有一番大作為。

另一方面,若視行動裝置、網路與汽車產業八竿子打不著,堅持只專注在引擎、外型、品牌,等等的投資,認為消費者挑選車輛的條件與二十年前相同,祝他們好運,希望他們最終得到好的回報,宏圖大展。

汽車與智慧型手機的想像

Mashale的文章 How Android and iOS Should Work in Your Car 中提到,BalckBerry曾經提出一個概念:你的手機,是一個路徑,把手機內的資料,傳送到車內的環境,而在行車時,適當地將這些資料呈現在行車的環境之中。

其實簡單來說,希望能將手機與汽車的的裝置,做一個適當的聯結,讓彼此有加成的綜效,讓駕駛人有著比以往更良好的行車體驗。具體的功能發想筆者就不贅述,留待各位讀者去發展,但最重要的是:如何「適當地呈現在行車環境之中」,不影響行車安全,且符合法律規範,是最需要思考的問題。

跨產業的交匯點

跨領域的整合力,是創新的其中一項來源,手機產業、網路產業、汽車產業,本文所提三項產業的交匯點,在於開車族關鍵的一年720小時,誰可以在目前的產業瓶頸與現況中,透過與不同產業交叉合作,重新檢視消費者體驗,在既有基礎中創新,將俱有在下一個戰場中,保持領先的競爭力。

Update on 04.March: Apple正式宣布汽車內與iOS相容系統命名為:Carplay

Apple官方新聞稿 Mashable文章

重點摘要:

1. 目前僅可連接於有Lighting Port裝置,意思是iPhone 5以上系列,並暫時不支持Lighting Port之iPad.

2. 於日內瓦車展中法拉利、賓士、富豪將率先推出搭載Carplay系統車款,其他車廠諸如:BMW、福特、通用汽車、本田、現代汽車、捷豹荒原路華、起亞汽車、三菱汽車、日產汽車、標緻雪鐵龍、速霸陸、鈴木汽車與豐田汽車等,也將陸續為其使用者推出 CarPlay。

3. 應用程式:目前主要以地圖、導航、音樂、Siri等等主要可以於汽車系統上使用,至於Google Map,目前尚不知道是否可以使用。
圖片來源:Apple官方網站

【觀點】年輕人,尋找人生導師

metor前些日子,有幸回到高中母校演講,過程中與學弟互動甚歡,但有一件事一直耿耿於懷…

我們都有過的掙扎

那場演講,面對的是一群高三的同學,可能由於是學長回來,內容也並非傳統的校系介紹,個個都是全神貫注,怕漏個哪個環節,寶貴的內容及從恍神中溜過,演講過程相當流暢且順利,結束後也有學弟主動留下來問問題,但從提問題角度與內容,其實隱約發現,這些僅比我小四歲左右的年輕人,對未來有多麼彷徨。

回想自己當時的日子,自己是否也曾經如此?答案是肯定的,不僅彷徨,對未來的不確定感,隨著大考的日子逼近,一天比一天加重,但,唯一的差別是,當時的我,遇見一位令人尊敬的師長,這些無助的情緒與情感,便釋放了許多,再次回想,若沒有恩師的提點,或許現在的自己會是另外一種樣子。

道師與人師

師者,解惑也。許多人把老師的角色作為傳道解惑的對象,其實身為老師,人生經驗與建議,才是作為老師最大的價值,一位老師要在接下來五年、十年,發揮過往曾有的的影響力,更需要有不同的思維與見解,不僅在學業上要影響學生,更要在人生道路上,扮演其獨特的角色。

筆者見過不少與同學分離十幾年,卻仍維持良好關係的師長,筆者的小學老師即是如此,一年一度的教師節一通電話,老師卻仍記得去年的教師節,我曾說要去國外交換,如此謹記學生的近況,令人動容,簡單幾句鼓勵,便讓筆者充滿能量,面對未來挑戰。是為人師。

但也有不少老師,一堂課結束後,學生的臉龐也不再儲存記憶之中,甚至路上打招呼也需要學生提醒,儘其職責,僅視「老師」為一份工作,日出而落,日落而息,視學生為過客。謹為道師(教育的根本問題之二:Do you really know your students? )。

隨著科技越來越進步,老師傳道授業的專屬權利,已逐漸被各種工具所分擔,試想,當教導下一代的責任被賦予在「機器學習」上時,那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Codecademy、Coursera,眾多學習資源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同時,「老師」的角色,有十足的理由需要被重新詮釋,人師與道師並重,用嶄新的形態呈現在社會大眾之前(教育的根本問題:Did you earn your student’s respect?)。

反觀懂得利用科技的老師,與學生的距離比過去更近,facebook、E-mail、甚至line,學生或老師保持聯繫,不再只是office hour才能進行的事,為數相當多的大學教授,已經在各社群網站上,用自己的方式與學生互動,讓老師的影響不僅僅在講桌上,而延伸到生活中,但依舊有太多老師,忽視新工具與新型學習模式,堅持「我講課、你聽課」的模式,而這樣傳統模式,早已非我們所需要,因為年輕人需要的更多在於經驗、方法、人生上的傳承,與以往「純技藝」的傳承,有著明顯的差異。

贈人以言,勝過千金

對筆者而言,高中時的補教老師,是人生啓蒙的師長,一位英文老師,但最重要的除了英文能力的提升,英文以外的內容更加寶貴。

他曾說:「以後回來看老師,都要帶禮物。」當下覺得不可思議,哪有人直接要求以後回來還要帶禮物的?有回來看你就不錯了呢!

直到大學,才了解其實那並非無理的要求,而是身為學生應儘到的基本禮節,一般年輕人總是離開學校後:「老師」變「老兄」,即使回到學校,便與老師稱兄道弟,雖然與老師感情好,但老師的教導之恩與曾經給予的,絕對遠遠超過一小樣伴手禮。

每年在大學中一有瓶頸,便會回去與老師相談,雖然老師僅簡單了解狀況,但總是一語道破瓶頸,令人茅塞頓開,光這一瞬間的頓悟,便覺得彌足珍貴。

目前為止,人生中有不少位對我影響重要的師長,有些影響的是人生觀、價值觀,有些影響的金錢觀,甚至有些是用失敗來教導,教導的是挫折觀。

年輕人,尋找你身邊的人師

對於彷徨的年輕人,你該尋找你身旁的人師,因為這些人生導師,可以看見你所看不見的盲點,超越你的現在,釐清過去,放眼未來,讓每一步步伐,多一份安定感,人師並不會,也不願給標準答案,也不會嘗試為你濃縮成功的定義,他鼓勵你嘗試未知、冒險進取、追求真理,在坑洞崎嶇的人生道路上,提供一把牢固可靠的鐵拐杖。

而各位前輩師長,如果可以,從現在起,也請嘗試著成為下一代的人師。

圖片來源:The 10 Best Movie Mentors

【案例】真正的服務大國?從遠通電收與Whoscall學危機處理

stats-happy

最近炒得沸沸揚揚的遠通電收事件,除了網路上罵聲一片,遠通終於在輿論壓力下,於8日下午記者會致歉,但看起來避重就輕,並推給用戶「轉換車道過快」等等。其實氣歸氣,對我們來說,是一次相當好的公關危機處理課。從胖達人香精、大統油和日月光污水,過去這一年,台灣人民紥實地上了各種產業的免費公關處理課,因為這些企業把所有能犯的錯誤都犯過了。而對於自詡為服務業為優勢的台灣,令人不禁納悶,服務概念,到底有沒有深植在台灣企業的核心價值,讓我們從遠通電收與Whoscall公關處理案例,看看從中學到些什麼。

Lesson1:若新聞是音速,那應變的對策必須是光速

台灣的新聞不用多說,我們可以明白,新聞的暗示性與影響力,可以一夜間讓企業在連自己都還不清楚狀況時,名譽掃地、股價狂跌,以至於造成難以收復的後果,雖然企業犯錯責任在於自己,但新聞媒體的報導,反而有時讓企業面對除了需處理錯誤本身造成的後果外,還需面對不理性的輿論壓力,這種狀況下,每一個動作都會被放大檢視,企業彈性和籌碼上,便顯得窒礙難行。

因此,採取比新聞更「快」的方式處理,主動掌握危機處理的進度,善用新媒體工具將輿論轉為對自己有利,爭取時間,在造成更大傷害前更正錯誤。

國道計程eTag上路至今已八日,才開記者會致歉,這中間的時間,有多少人被重複扣款,多少時間成本、政府資源、企業資源被侵蝕,九天之怒,致歉遠遠不足以澆熄人民怒火,拖越久,社群的反應更劇烈,雪球越滾越大,最後,甚至可能丟了這個國道計程大餅,得不償失。

反觀,Whoscall在1月7日開放全面免費後,受到已付費客戶的抱怨,當日傍晚,立即作出退費處理,且在粉絲頁上耐心回答近乎所有網友提問,不分附帶情緒或鼓勵性的留言,一一回覆,甚至回覆內容比留言還長。

第一時間危機處理,高下立見。

 Whoscall粉絲頁退費消息  

遠通電收:重複交易是eTag必須面對的使命

Lesson2:誠意,要感受得到

殺毒女王七天蒸發170億的失敗學 

節錄自商業周刊:陳怡樺心急如焚,因為美國適逢週六無法發簽證,當他飛抵東京後,已是三天後。他帶著趨勢日本主管群九十度鞠躬公開道歉,直到心中默數五十才抬起頭來,他當下宣布「我本人只領五百九十四日圓(約合新台幣一百七十元)的月薪,直到所有受害電腦恢復運作為止。」

趨勢科技在日本因工程師失誤,造成日本所有用戶系統當機,這是何等的嚴重!即使嚴重,既然危機已經發生,再來重點在於如何面對及處理。陳執行長的九十度鞠躬五十秒,再加上只領五九四日圓的自發性懲罰,即使實際上無法彌補已經造成的傷害,但卻可以讓民眾、客戶,感受到真心解決危機的誠意與決心。

Whoscall團隊在粉絲頁上放下身段地使用「原諒」、「錯誤」「道歉」、「感謝」等字句,加上用心地回覆留言與互動,以及清楚的退款機制,雖然稍有不足之處,但因新機制產生不滿及抱怨,在團隊極高誠意,極低姿態的處理下,為Whoscall的客戶基礎,再打了一劑強心針,蹲得越低,跳得越高。

至於遠通電收,沒有粉絲頁,網站上也沒有重大訊息或退費措施公告,在誠意表現上,接近劣質的地步。

Lesson3:可以痛一天,但不能病十年

公開承認自己的錯誤很痛、賠償很痛,對人來說是,對企業來說也是,但今天不一次痛完,久病纏身,哪一天病入膏肓,一根毛也可以把你壓垮。

近年來,一種「先受挫、再成功」的精神,慢慢透過報章雜誌、網路新媒體影響著民眾,雖然「失敗為成功之母」的格言自古已流傳,但這樣的精神,直到最近才廣泛被認同。因此,「如何面對困難,跨越它,進而挺身前進」,是民眾想要聽到的故事。Whoscall粉絲頁下方的留言一再出現,「有Guts」、「遠通電收給你們做好了」,如此比較性的留言,可以說是Whoscall剛好在遠通電收公關處理得極不好的時間點,更為體面地處理這次退費事件,其中的比較心理,將Whoscall聲望再往上推高,甚至有用戶不退費,堅持付費使用。

人人都會犯錯,企業是法人,由人治理,當然也會有錯誤,但,有時企業的錯誤,可以作為一次凝聚員工士氣、甚至將企業轉型的機會點,這與什麼類型、產業企業無關,攸關的是董事會、高層的心態與是否俱有看成遠的企業精神涵養,只要「帶著滿滿誠意」、「第一時間做出反應」處理錯誤,且讓民眾有感,企業的錯誤,是可以被諒解的。

壯士斷腕,很痛,但手可以再接,肉可以再長,一旦病擴散全身,金鐘罩鐵布衫天王老子也回天乏術。

希望2013與2014是台灣公關危機的兩年,兩年就夠了,台灣不需要花太多社會成本數落一間企業,只要企業潔身自愛。期許更多企業大至上市公司、中小企業、小至新創團隊,向Whoscall團隊學習,不用有相同的產品,但要有一樣的思維,台灣便真正對「服務大國」頭銜,當之無愧。

圖片來源:Forbes Meets Webb – Extreme Business Consultants